一、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
1、离别家乡岁月多,近来人事半销磨。
2、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,了无痕迹,虽写哀情,却借欢乐场面表现;虽为写己,却从儿童一面翻出。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,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,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。
3、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,的意思是:
4、“后来啊,诸葛丞相就到了五丈原……”大概每个人都熟知诸葛亮的故事,可是却没有人忍心听完。诸葛丞相是忠的代表,智的化身,却终究也没能实现他的平生夙愿,没能光复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。他殚精竭虑,鞠躬尽瘁,一生只为酬三顾,却终究客死北伐途中。君以国士待我,我必国士报之。出师一表真名世,奈何上苍不假年。
5、这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,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。“笑问客从何处来”,在儿童,这只是淡淡的一问,言尽而意止;在诗人,却成了重重的一击,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,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,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。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,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,哀婉备至,久久不绝。
6、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:笑问客从何处来。原文:《回乡偶书二首·其一》(作者)贺知章(朝代)唐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译文: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,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。我的乡音虽未改变,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。儿童们看见我,没有一个认识的。他们笑着询问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?
7、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
8、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,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。这里选取的是第一首。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,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。
9、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.其一
10、诗句出自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》全诗为:
11、边地早寒,草已经枯黄了。
12、编监辑:杨婧美监工:贾佳
13、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
14、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。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二首·其一》。《回乡偶书二首·其一》: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贺知章在唐玄宗天载(744年),辞去朝廷官职,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(今浙江杭州萧山),时已八十六岁。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。人生易老,世事,他心头有无限感慨,于是写下了这组诗。
15、这是一首久客异乡、缅怀故里的感怀诗。写于初来乍到之时,抒写久客伤老之情。在第二句中,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,一路迤逦行来,心情颇不平静:当年离家,风华正茂;今日返归,鬓毛疏落,不禁感慨系之。首句用“少小离家”与“老大回”的句中自对,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,暗寓自伤“老大”之情。次句以“鬓毛衰”顶承上句,具体写出自己的“老大”之态,并以不变的“乡音”映衬变化了的“鬓毛”,言下大有“我不忘故乡,故乡可还认得我吗”之意,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。
16、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17、⑸笑问:笑着询问。一本作“却问”,一本作“借问”。
18、贺知章继承和发扬了陈子昂标举“魏晋风骨”、追求“比兴寄托”和高扬“人情人性”的精神,对由初唐李峤所倡导、躬行的咏物诗范式实即樊篱予以大胆的突破,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《咏柳》。
19、⑶乡音:家乡的口音。无改:没什么变化。一作“难改”。鬓毛衰(cuī):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。鬓毛,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。衰,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。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、减少。
20、少小离家老大回, 乡音无改鬓毛衰。
二、儿童相识不相见的下一句是什么
1、瑞丰堂释读:在有诗狂称号的贺知章先生死去后三十六年,一个叫做殷尧藩的诗人在嘉兴诞生了。
2、乡愁,是那轮圆圆的月亮。故乡的月亮总比异乡的亮。
3、当然最重要的原因,应该是因为这两句出自南戏(琵琶记)里面,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经典电影中的经典台词。而这种流通手段,是施肩吾瞠乎其后的。
4、贺监《回乡偶书》云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殷尧藩《同州端午》云:“鹤发垂肩尺许长,离家三十五端阳。儿童见说深惊讶,却问何方是故乡。”立意相同若此,风味有何不同?予谓贺诗起句“少小”、“老大”是时间对比;离别如此之久,承句遂有“无改”、“衰”,此是音容对比。两处对比非惟衔接自然,叙述更觉生动,故后二句亦水到渠成矣;殷诗起句唯描述当前衰老之状,承句唯言数离别年限,稍觉平直寡淡,如是,则后二句亦难引人入境矣。
5、▷因为一句诗,爱上一位诗人
6、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过一首《回乡偶书》的诗作,
7、《回乡偶书》后两句是: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8、怎么样,是不是感觉特别的熟悉。却又一种说不上来的别扭。
9、▷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定情曲《女儿情》摊上事儿了!
10、少小离乡老大回,乡音难改鬓毛衰。
11、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朝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》全诗: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12、而殷先生的《同州端午》,则是这样的:“鹤发垂肩尺许长,离家三十五端阳。儿童见说深惊讶,却问何方是故乡。
13、贺知章在公元744年(天宝三载),辞去朝廷官职,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(今浙江萧山),时已八十六岁,这时,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。人生易老,世事沧桑,心头有无限感慨。
14、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,辞去朝廷官职,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(今浙江杭州萧山),时已八十六岁。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。人生易老,世事沧桑,他心头有无限感慨,于是写下了这组诗。
15、妾家高楼连苑起,良人执戟明光里。知君用心如日月,事夫誓拟同生死。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。美好的爱情一定是及时的爱情,比对的时间错的人更让人遗憾的,是错的时间对的人。如果他没有出现,她的生命或许将一直平静无波,相夫教子,贤良淑德。可是他偏偏出现了,捧着一对明珠如同捧着他的真心。她感念他的好意,却引得丈夫猜忌防范,只好含泪还回明珠,叹一声只恨没有更早遇见你。世间缘法太难讲,若是有缘有份,自当共结连理,若是无缘无份,自当对面不识。可是这样的一场邂逅到底是有缘无分,还是有份无缘?相见争如不见,有情还似无情。
16、莫谩愁沽酒,囊中自有钱。
17、不要说春天结束了,花草就要凋谢完。
18、乡愁是那个简陋的农家小院。院子里鸡鸭鸣叫,院子里枣儿飘香。院子里有青青的葡萄架,院子里有还有一个已经有点破的大缸。黄瓜藤爬满墙上。
19、我口袋里装满了买酒的钱。
20、我年少时离开家乡,到迟暮之年才回来。我的乡音虽未改变,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。家乡的孩童看见我,没有一个认识我。他们笑着询问我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?
三、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是什么笑问客从何处来
1、十年进化无人问,打赏一元天下知
2、(2)少小离家: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,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。老大:年纪大了。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。
3、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
4、儿童们看见我,没有一个认识的。他们笑着询问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?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离别家乡岁月多,近来人事半消磨。惟有门前镜湖水,春风不改旧时波。意思:儿童们看见我,没有一个认识的。他们笑着询问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?
5、古代诗人的遗憾与今天人们的叹息相比,更深远、开阔,而生活在越来越物质化的现代的人们,更多了一些脆弱的矫情,古人的遗憾哪怕再令人惋惜,也让人感到舒畅。所以同学们无论是在课本里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,可以多赏析古人的优秀诗词,提升知识储备的同时,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气质。
6、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,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。我的乡音虽未改变,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。
7、但是同时作为一个诗人,他又不能够算是完全称职的。在仙佛频出的大唐时代,殷尧藩先生的创作,实在是可以说谈不上有太多可以称道的地方。
8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离别家乡岁月多,近来人事半消磨。惟有门前镜湖水,春风不改旧时波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9、(3)乡音:家乡的口音。无改:没什么变化。一作“难改”。鬓毛: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。一作“面毛”。衰(cui):减少,疏落。鬓毛衰:指鬓毛减少,疏落。
10、陇山之云一半晴,一半雨;
11、惟有门前镜湖水,春风不改旧时波。
12、我年少时离开家乡,到迟暮之年才回来。我的乡音虽未改变,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。家乡的孩童看见我,没有一个认识我。他们笑着询问我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。
13、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,就全诗来看,二句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,一路行来,心情颇不平静:当年离家,风华正茂;今日返归,鬓毛疏落,不禁感慨系之。首句用“少小离家”与“老大回”的句中自对,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,暗寓自伤“老大”之情。次句以“鬓毛衰”顶承上句,具体写出自己的“老大”之态,并以不变的“乡音”映衬变化了的“鬓毛”,言下大有“我不忘故乡,故乡可还认得我吗”之意,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好铺垫。
14、原诗句为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”,出自唐代贺知章《回乡偶书二首·其一》。
15、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: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·其一(作者)贺知章(朝代)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16、轻轻飘动的柳条,像绿色的丝带。
17、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未改鬓毛衰,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你这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,编还不好,句子里错误成堆看我给你改:瘦小离家衣紧回,乡音未改肉成堆,儿童相见不相识,惊问胖纸你是谁。
18、贺知章,号四明狂客,唐朝著名诗人、书法家、官员。贺知章的儿子贺孚,名字是唐玄宗起的。
19、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是:笑问客从何处来?这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贺知章的《回》乡偶书》,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之一。
20、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,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,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。
四、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怎么写
1、乡愁是母亲的白发。这白发总滴着汗水,总那么缭乱,覆盖在母亲的额头。这白发,没有停歇的时候,田间,被火辣的太阳照得雪亮。她晃动在沟畔,晃动在厨房。晃动在送儿外出的村头,晃动在望归的门旁。
2、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,除祭神乐章、应制诗外,其写景、抒怀之作风格独特,清新潇洒,著名的《咏柳》、《回乡偶书》两首脍炙人口,千古传诵,作品大多散佚,今尚存录入《全唐诗》共19首。
3、音频来自诵读班不老女神小吕姐
4、贺诗同样是用两句话,说了好几层层意思,用“少小”跟“老大”做了时间上的对比,“离家”与“回”,做了空间上的对比。用“乡音无改”和“鬓毛衰”,做了人事上的对比。
5、离别家乡岁月多,近来人事半消磨。
6、为人旷达不羁,有“清谈风流”之誉,晚年尤纵,自号“四明狂客”、“秘书外监”。八十六岁告老还乡,旋逝。属于盛唐前期诗人,又是著名书法家。与张若虚、张旭、包融并称“吴中四士”。
7、笑问客从何处来。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》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未改鬓毛衰(催)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8、首句用“少小离家”与“老大回”的句中自对,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,暗寓自伤“老大”之情。次句以“鬓毛衰”顶承上句,具体写出自己的“老大”之态,并以不变的“乡音”映衬变化了的“鬓毛”,言下大有“我不忘故乡,故乡可还认得我吗”之意,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。
9、这句话出自《回乡偶书二首》其一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
10、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
11、鬓毛衰(cuī):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。鬓毛,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。衰,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。
12、今天的进化论是如此文艺,大家还习惯吗
13、贺知章(659~744),唐代诗人。字季真,越州永兴(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)人。武则天证圣元年(695年)进士,授国子四门博士,迁太常博士。后历任礼部侍郎、秘书监、太子宾客等职。为人旷达不羁,有“清谈风流”之誉,晚年尤纵,自号“四明狂客”“秘书外监”。属盛唐前期诗人,又是著名书法家,为“吴中四士”之一。作品大多散佚,现存诗二十首,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、写景之作,较清新通俗。
14、就是乡间小儿。因为古代的乡村本来不大,邻居们都认识,所以来了客人自然要迎问。儿童们在乡村间玩耍,看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作者回到故乡,就笑着上前问:“老爷爷,你从哪里来啊?”这一问,把农家生活的亲切质朴,儿童的天真活泼,唐代时候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作者的感慨都表现得十分完满!
15、回乡偶书二首·其一(作者)贺知章(全文)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催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(翻译)《回乡偶书·其一》作者:贺知章我在年少时外出,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。我口音虽未改变,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。所有儿童们看见我,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;他们笑着互相问问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?你提问,我回答,做人要厚道,如果满意,请采纳,谢谢。
16、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,赠妾双明珠。感君缠绵意,系在红罗襦。
17、瑞丰堂释读:提起元诗,一般可以用不足论三字一笔带过。
18、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,同来何事不同归!梧桐半死清霜后,头白鸳鸯失伴飞。原上草,露初晞。旧栖新垄两依依。空床卧听南窗雨,谁复挑灯夜补衣。
19、其次可能是因为明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性,八股取士深入人心,社会总体走的是清苦严谨路线,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,考个秀才举人进士,弄个八府巡按什么的当当,远比关心宫里面有什么太太小姐实在的多。
20、(作者)贺知章(朝代)唐代
五、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是什么 - 搜狗问问
1、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: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·其一(作者)贺知章(全文)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2、请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阅读到此文章!
3、本来我们应该会将他随手掠过,就像庭前一片被风随意吹过的叶子。然而因为一首诗,我们偶然留下了对他的记忆。只可惜并没有多么的美丽与强烈。我们都知道,贺知章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叫《回乡偶书》的作品。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给我们的童年和老去,都制造了一幅生动的图画。
4、⑷相见:即看见我。相,带有指代性的副词。不相识:即不认识我。
5、后人为将军做传,为英雄立碑,而河边那一具具无人殓葬的白骨,又有谁还记得?他们可能是孝顺的儿子,战炮下贴身穿着慈母赶制的冬衣;他们可能是年轻的父亲,还没来得及听见娇儿喊一声爹爹;他们可能是贴心的情郎,说好了凯旋之日便叫人抬着八抬大轿风风光光迎娶心爱的姑娘……当他们倒在遥远的土地上,当他们年轻的身躯已经变作枯骨,远方那些他们归来的人却还不曾听闻噩耗,还自顾自做着团圆的梦……
6、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是:笑问客从何处来。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》中的诗句。全诗如下: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7、点评:「镜湖」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,在贺知章老家旁边。
8、贺知章才名早著,神龙年间便已名动京城。武则天证圣元年,贺知章考中进士,初授国子监四门博士,累迁至礼部尚书。贺知章喜欢饮酒,晚年时曾经在紫极宫遇见李白,并称赞李白是谪仙人。贺知章擅长书法,尤其精通草书和隶书。与当时的书法大家张旭齐名,时人称他们为「贺张」。南宋学者施宿在其编写的《嘉泰会稽志》提到「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,忽忘机兴发,落笔数行,如虫篆飞走,虽古之张、索不如也。」大意是,当时贺、张二人非常知名,所到之处,人们会备好笔墨纸砚,让他们留下墨宝。
9、莫言春度芳菲尽,别有中流采芰荷。
10、主人不相识,偶坐为林泉。
11、儿童相见不相识出自于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二首》,原句为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是儿童们看见我,没有一个认识的。他们笑着询问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。《回乡偶书二首》是一首久客异乡、缅怀故里的感怀。写于初来乍到之时,抒写久客伤老之情。在第二句中,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,一路迤逦行来,心情颇不平静:当年离家,风华正茂;今日返归,鬓毛疏落,不禁感慨系之。首句用“少小离家”与“老大回”的句中自对,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,暗寓自伤“老大”之情。
12、少小离家: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,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。
13、那么这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?
14、我们说悲剧往往是可以通过平淡甚至喜剧的形式来体现,《回乡偶书》就是这样。
15、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:笑问客从何处来。原文: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译文: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,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。我的乡音虽未改变,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。儿童们看见我,没有一个认识的。他们笑着询问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?
16、如镜子的水面上,没有风却起了涟漪水波。
17、点评: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曾言「碧玉小家女,来嫁汝南王。莲花乱脸色,荷叶杂衣香。因持荐君子,愿袭芙蓉裳。」萧绎笔下的姑娘貌美如玉,嫁给了汝南王元悦。此处的「碧玉」指的是春天嫩绿的柳叶。
18、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19、宁为太平犬,莫作乱世人乱世出英雄,英雄立于累累白骨之上。
20、点评:出自《题袁氏别业》。贺知章是当时知名的书法家、诗人。别人知道贺知章要来,定会备好笔墨纸砚,盛情邀请他题诗留念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上一篇:郑板桥竹的诗写竹子的诗【100句文案】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