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亥大汉铜币是辛亥革命在货币中的最早体现,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,位列中国铜元十大名珍。目前已知存世仅七枚,其中二枚分别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,各大铜元目录均将其列为一级品。此枚原为德国籍铜元收藏家汉南藏品,二战结束后,汉南将其所藏悉数转于好友张璜,张璜后将此币赠予胞妹丁张弓良,来源清晰,弥足珍贵。
1912年河南伍百文铜币试铸样币(GBCA SP55)
民国时期,河南历任主政者都竞相铸造大钱牟利,以致通货膨胀,民不聊生。十九年(1930年)冬,刘峙主政河南省后,更积极生产高值铜元。因铜料缺乏,不惜毁小铸大,除销毁本省当二十、当五十铜元外,甚至在陕西、山西等交界的临省,收集制钱及当十铜元,用于熔制铜料。二十二年(1933年),刘峙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。其时,通货膨胀加剧,铜料供应更加困难。在省政府许可下,铜元局采取增加币值的办法,试制了当伍百文面额的样币,后因顾虑舆论指责,未发行。此样币直径:45.2毫米,厚:3毫米,重量:37.5克,创中国机制铜元最大尺寸和最大面值纪录,因而享有“中国铜元之最”的盛名,被泉界公认为铜元大珍。据记载铜币十大珍品广西飞龙,河南五百文样币目前存世仅十余枚,而且多枚坯饼有铸缺瑕疵,品相完美者十分难得。
民国二十五年党徽布图“平”字壹分铜币(PCGS SP63BN)
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法币发行不久,新辅币尚未运到北方流通,平津市面辅币匮缺。时任平津卫戍司令的宋哲元要求冀察绥靖主任公署修械厂,根据中央造币厂所发行的铜、镍辅币形制雕模,加刻“平”、“津”字样以示区别,试制了几种不同版本的铜镍辅币。后因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的反对,同年七月即中止制造。此种二十五年布图壹分布图下“平”铜币,即属于暂时流通币性质,目前所见屈指可数。
民国二十一年云南省造贰仙铜币(PCGS MS63)
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云南富滇新银行成立,委托云南造币厂生产壹仙、贰仙与伍仙三种面值铜元,作为该行纸币的流通辅币。由于民初滇军骁勇善战,时常远征两广,与南方各省交流非常频繁,云南造币厂在生产铜辅币时,首次将铜元单位由“文制”改为两广习用的“仙制”,直接对银元作价,形成标准的银元铜辅币系列。二十四年(1935年)底,国民政府推行法币,仙币系列铜元随即停产。此枚贰仙铜币,铜质精良,品相极佳,评分更是高居PCGS公司评级榜单之首,难能可贵。
1928年甘肃“孔造”五文凹槽边铜样币(PCGS SP62BN)
民国八年(1919年)冬,甘肃督军兼省长张广建派其弟孔繁锦带三营省防军抵天水,初到驻地,即以翻砂铸币牟利。九年(1920年),孔担任陇南镇守使兼陕甘援川总司令,正式组建造币厂,仍以翻砂工艺大量铸造铜元,俗称“天水砂版”,粗制滥造,用虚值大钱搜刮钱财,以致民间私铸蜂起,物价飞涨,通胀剧烈。为杜绝私铸,孔繁锦于民国十三年(1924年)向天津、上海添购机器,初期试制了“孔造”五文机制光边流通币,以及供翻砂用的机制凹槽边样币。从目前发现的实物来看,在这个时期,孔繁锦以铸造机制币为幌子,实际上仍在大量生产成本较低的翻砂铜元,试制的机制铜币最终成为摆设。因此,存世的机制“孔造”五文铜币,无论流通币还是样币,皆极为稀少。
民国二十五年广东省造五羊图壹仙铜币样币(PCGS SP63BN)
广州自古有五羊仙人的传说故事,故又称五羊城。著名的“五羊仙”铜元,正面以五只大尾绵羊作为主图案,设计独特,图案布局与主题构思之巧妙,具有藉钱币图案凸显地域特色的先进意识,且制作精美,堪称民国铜元之最。此币铸成之时,恰逢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,大量发行党徽图铜、镍辅币。“五羊仙”因与政府推行币制不符,发行不久便被收回,传世数量稀少,一直以来都是收藏者热衷追求的目标,是中国近代铜元中不可多得的珍贵品种。此枚为中孔台阶版,保持铜币最佳原始状态,SP63BN问鼎PCGS榜单之冠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